第七章 A 物体的内能
执教: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 陆李杨
一、教学任务分析
物体的内能是继机械能之后学习的另一种形式的能。学习内能既认识了微观世界的分子具有能量,也为以后学习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等知识奠定基础。
学习物体的内能需要以分子动理论、物体的动能、势能、机械能等知识为基础。
以实验创设情景,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引入学习物体的内能,以及物体的内能与温度、体积和状态的关系。
通过DIS实验和学生实验,使学生知道“外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的变化规律。通过“历史回眸”,介绍焦耳对热与功当量关系的研究。
在学习分子势能时,与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变化类比,使学生体验“类比”的方法;在学习物体的内能时,感受初步的统计规律概念;在研究做功使物体内能发生变化的过程中,感受“实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能力;在学习焦耳对热与功当量关系的研究中,体验科学家在探究真理过程中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的动能,知道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2)知道分子势能,知道分子势能跟物体的状态和体积有关。
(3)知道物体的内能。
(4)知道内能变化的两个途径:做功和热传递。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分子势能,认识“类比”的科学方法。
(2)通过学习内能的概念,感受统计规律的研究方法。
(3)通过研究做功使物体内能发生变化的学习过程,认识“实验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实验,体验乐于科学探究的情感。
(2)通过对焦耳的简单介绍,感悟科学家在探究真理过程中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和难点:物体的内能;内能变化的两个途径。
四、教学资源
1、器材
(1)演示实验: ①分别装有冷、热水的杯子各一只,温差电池、小电扇。 ②铜管、绳子、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 ③圆形玻璃筒、活塞、硝化棉。
(2)学生实验: ①烧杯两只、红墨水、冷、热水。 ②酒精灯、试管、试管夹、活塞。
2、课件
柴油机的结构及工作过程flash课件。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体的内能;二是内能变化的两个途径;三是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实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引入学习物体的内能,以及物体的内能与温度、体积和状态的关系。通过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进行交流讨论,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个途径。通过“历史回眸”,介绍焦耳对热与功当量关系的研究,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和要突破难点是:物体的内能和内能变化的两个途径。方法是:以实验和分析为基础,根据学生在初中和前阶段学习时已经掌握的知识,结合学生的亲身体会,应用实验和动画演示对实例进行分析,掌握物体的内能和内能变化的两个途径,从而突出重点,并突破难点。
本设计强调问题讨论、交流讨论、实验研究、教师指导等多种教学策略的应用,重视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科学方法的教育。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分析推理、比较判断、归纳概括的能力,使之感受“类比”、“实验探究”、“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感悟科学家的探究精神,提高学习的兴趣。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1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景 演示实验1
内装一定质量、不同水温的上、下两只杯子,杯体上标明水的温度值。其中,上方的杯底有一块半导体材料制成的温差电池,电池两极与一只小风扇构成回路。当上下杯水的温度不同时,风扇会不停转动。
设问1:驱动风扇运转的能量来自何处?
活动Ⅰ 学生实验1
取两杯温度不同、体积相同的清水,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观察发生的变化。
活动Ⅱ 大家谈
列举内能发生变化的实际事例。
设问2:如何使内能发生变化?
活动Ⅲ 演示实验2 DIS实验
用温度传感器研究摩擦与热的关系。观察温度变化曲线,分析拉动次数和对应的温度变化情况。
活动Ⅳ 演示实验3
演示压缩空气,硝化棉燃烧。
播放柴油机的结构及工作过程的flash课件。
活动Ⅴ 学生实验2
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水,沸腾时,可以看到活塞被冲出,试管壁上有小水珠生成。
活动Ⅵ 历史回眸
介绍焦耳对热与功当量关系的研究。
3、教学主要环节
本设计可分为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实验观察与讨论,归纳得出物体内能的概念,以及物体的内能与温度、体积和状态的关系。
第二环节,通过DIS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研究,认识改变物体内能的两条途径。
第三环节,通过“历史回眸”,介绍焦耳对热与功当量关系的研究,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七、教案示例
(一)情景引入
1、观察演示实验1,提出问题
演示实验1:内装一定质量、不同水温的上、下两只杯子,杯体上标明水的温度值。其中,上方的杯底有一块半导体材料制成的温差电池,电池两极与一只小风扇构成回路。当上下杯水的温度不同时,风扇会不停转动。
设问1:驱动风扇运转的能量来自何处?
2、导入新课
我们可以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来回答上面的问题。
(二)物体的内能
物体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
1、分子动能
学生实验1:取两杯温度不同、体积相同的清水,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观察发生的变化。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热运动)越剧烈。
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分子势能与物体的状态和体积有关。
类比: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
分子间作用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少,分子间作用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
3、物体的内能
(1)热现象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宏观表现,是大量分子运动的统计结果。
(2)内能与温度的区别。
温度只与物体内大量分子热运动的统计意义上的平均动能相对应,对于个别分子或几十个、几百个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大小与温度是没有关系的。我们知道,温度这个物理量在宏观上的意义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而它又是大量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这是温度的微观含义。
(3)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定义 | 决定 | 量值 | 测量 | |
---|---|---|---|---|
内能 | 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势能之和 | 由物体温度、体积和状态决定 | 任何物体都有内能,不为零 | 无法测量 |
机械能 | 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 | 跟宏观运动状态,参照系和零势能点的选取有关 | 可以为零 | 可测量 |
大家谈:列举内能发生变化的实际事例。
设问2:如何使物体的内能发生变化?
(三)改变内能的途径
1、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1)外界克服摩擦力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演示实验2:用温度传感器研究摩擦与热的关系。铜管内插入温度传感器,拉动绳子,观察软件界面上温度变化曲线,分析拉动次数和对应的温度变化情况。

结论:摩擦做功越多温度升高越大,摩擦做功越快温度升高越快。克服摩擦力做功,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2)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
演示实验3:活塞压缩玻璃管内的空气,硝化棉燃烧。

结论: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达到硝化棉的燃点使棉花燃烧。播放柴油机的结构及工作过程的flash课件,进一步认识压缩气体做功可以使气体内能增加。
(3)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
学生实验2: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水,沸腾时,可以看到活塞被冲出,试管壁上有小水珠生成。

结论:试管内的气体推动活塞做功时,气体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使试管内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
2、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四)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介绍“历史回眸”栏目中焦耳对热与功当量关系的研究,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感悟科学家的探究精神。



(五)应用回顾
新课导入时创设的情景,解释小风扇转动的原因:上下两个杯子的水温相同时,风扇没有转动;而当两个杯子水温相差较大时,风扇在很快转动。实际上是利用温差来发电,从而使马达旋转,这个实验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内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六)总结
略。
(七)作业布置
略。
文件下载(已下载 459 次)发布时间:2013/6/2 下午3:54:00 阅读次数:4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