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

杨振宁
华裔美国物理学家(Chen Ning Yang)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22年9月22日生于安徽省合肥。

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发现了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定律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与李政道同为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人。

年历

1922年 出生于安徽合肥
1929年 就读北京清华园内成志小学
1933年 就读北平崇德中学
1938年 插班昆明昆华中学高二
1938年 入西南联大就读
1942年 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
1944年 任教于西南联大附中
1945年 抵美国
1948年 在泰勒指导下转做理论物理,于是年获芝加哥大学物理博士
1949年 进普林斯敦大学研究
1956年 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1957年 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8年 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6年 转赴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理论物理研究所
1971年 返回久别的中国大陆
1986年 返国参加中研院院士会议
1994年 荣获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之波维尔(Bower)奖
1996年 获清华、交通两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简介

西南联大毕业

美国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

历任美国普林斯顿研究所研究教授

现任美国石溪大学理论研究所所长

杨振宁,安徽省合肥县人,民国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出生。一九二八年就读厦门国小、一九三三年就读北平崇德中学、一九三八年插班昆明昆万中学高中二年级、一九四二年西南联大毕业、一九四四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一九四五年在西南联大附中教学后赴美、一九四八年夏完成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一九四九年秋天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一九五七年获诺贝尔物理奖、一九五八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六五年应纽约州立大学校长托尔邀请筹备创立石溪分校研究部门、一九六六年离普林斯顿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物理研究所,担任教授至今。杨氏于一九三八年以高二的同等学历,考取当时由清华、北大、南开三个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大的化学系,后来改念物理系。

一九五七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学金。他们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尽管他们早已入了美籍,但也是「美籍华人」,消息传来,中国人无不引以为傲。杨氏也是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薰陶为自傲的,那年他们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最后一段,他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在教了十七年书之后,杨氏于一九六六年,离开普林斯顿大学,前往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工作。他认为是自己「走出象牙塔」,重新出发,科学界人士对他再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抱持期待与乐观。杨夫人杜致礼女士,出生名门,为杜聿明将军掌珠,专攻文学,中英文造诣均佳,曾在台湾教过英文,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中文,言谈举止富书卷气,育子女三人,老大杨光诺电脑工程师,老二杨光宇,化学家,杨又礼,医生。

我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心理

1957年12月11日,两个年轻的中国人登上了诺贝尔物理奖的领奖台,他们是杨振宁和李政道。这是中国人首次登上象征着科学界最高荣誉的奖坛。亿万中国人为此感到欢欣鼓舞和无比自豪,他们看到了中国人重返世界科技领先地位的曙光。

数年后,杨振宁才意识到,他的获奖不是个人的事,而是对许多中国人都有意义的事情。那是1960年,杨振宁携妻子去巴西访问,200多位华侨打着旗子到机场迎接他们。这些人与杨振宁素昧平生,是当地做生意的人。这件事使杨振宁深受感动。当有人问及他一生中最大的贡献是什么时,杨振宁说"我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心理。"

在诺贝尔奖晚宴的演说中,杨振宁以叙述自己求学的过程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百年的苦难历史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杨振宁告诉与会者,在1901年诺贝尔奖开始颁发的那一年,在中国也发生了一件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事,而这件事对他个人的生活方向有决定性的影响,与今天参加诺贝尔典礼有相当的关联,那就是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进攻中国。这场战争在1901年签定了辛丑条约,中国人必须付给列强约5亿盎司的白银,这是一个惊人的数目。大约10年以后,美国决定将属于它的那一部分赔款在中国办两件事,一是支持清华大学,另一部分作为支持中国学生来美国读书的奖学金。他(杨振宁)就是这两项计划的受惠者。

杨振宁平静地叙述着:"不过,我今天站在这里告诉你们这些事情,是要说明我对于我具有中国的传统和背景,一如我对于源起于西方人类文明一部分的现代科学的投身,同样地感到骄傲,我已然投身于科学而且将继续工作下去。"

杨振宁的讲话是一个宣言,宣告了中国已经一扫多年的耻辱,在科学技术领域内站起来了。

民族的屈辱深深地刺痛了杨振宁

1945年,西南联大研究生毕业的杨振宁考上了公费赴美留学。在美国他渐渐地知道了华人在美国的早期经历,是浸透了难以用言语形容的偏见、迫害和杀戮的历史。当他读了贝蒂·李·宋对这一段历史的描述之后,心情难以平静。

1878年,特拉基镇的中国人全部被集中起来,赶出了镇。

1885年,25名华人在怀俄明州石泉镇被无耻屠杀,还有许多人受伤,数以百计的人被驱离家园。

1886年,俄勒冈州的木屋镇又发生一起野蛮的屠杀。……

然而,历史的悲剧是经常反复出现的。

60年代初的一个晚上,杨振宁去布鲁海文实验室的途中,乘火车从纽约去帕巧格。他又一次体验到了身处异国他乡的中国人的悲惨境地。夜已经很深了,摇摇晃晃的车厢内空荡荡的,一位老人坐在杨振宁身后,他们随便谈起来。那老人是浙江人,大约生于1890年前后,旅美已经50余年了,有时以洗衣为业,有时给餐馆洗碗碟。他没有结过婚,总是一个人孤零零地住在一间屋子里面。他对人十分友善。车到贝肖(Bay Shore)站,老人蹒珊地顺着灯光惨淡的过道走到车尾,颤巍巍地下了车。

看着他那被岁月压弯的脊背,杨振宁心里想:难道他就如此麻木,在他的心里就没有痛与恨吗?不!只是因为他没有力量去争取那些本属于中国人的尊严。望着车窗外远去的老人,杨振宁心里充满了悲哀和愤怒。力量!力量!中国人的力量在哪里?

另一件事更深深地刺痛了杨振宁的心。那时杨振宁已经与杜致礼结婚了,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他想在普林斯顿附近一个住宅区内定购一所新房子,于是就向业主交付了数百美元的保证金。几周后业主将保证金退还杨振宁,因为业主担心中国人在这里居住对他出售住宅不利。杨振宁夫妇怒不可遏,忍无可忍,马上去找律师。然而律师却劝他们不要起诉,因为律师深知,美国的法律是不会保护华人利益的,胜诉的机会是零。

中国人受排挤的事并不起于今日,中国人百年的耻辱仍然要当代中国人承担!

在美国的各民族中,除了印地安人以外,没有别的少数民族曾受到中国人所遭遇到的无理迫害。

杨振宁沉思了,他咽不下这一口气,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中国人的存在。

亲历苦难的中国,目睹落后就要挨打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市。杨家原籍凤阳,清朝光绪3年迁居合肥。父亲杨克纯(字武之)为他起名叫"振宁"。那时杨克纯是安庆一所中学的教员。安庆旧名怀宁,杨振宁的'宁"就是取怀宁这个"宁"字。

合肥那时候是一个很破旧的城市,杨振宁人生的前6年就是在合肥度过的。数十年后,杨振宁已经成为知名的科学家了,回忆起当年的事情时说:"现在只依稀记得很少的一些情景。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军阀混战,常常打到合肥来。我们经常要'跑反',跑到乡下或医院里去躲避。因为医院是外国教会办的,在那里比较保险。我印象中最深的第一个记忆,是三岁那年在一次'跑反'后回到家里,在房子角落里看到一个子弹洞。"

少年的杨振宁目睹了旧中国的黑暗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横行,在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就种下了自强的种子。

杨振宁10个月的时候,父亲去美国芝加哥大学读书,6年后获得数学博士回国,先在厦门大学,后又到北平(现在的北京)清华大学任数学系教授。杨振宁一家也随父亲一齐迁进了北平清华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了,当时杨振宁正在北平崇德中学上高中,全家几经周折逃到昆明,在那里他又经受了一次生与死的经历。"中日战争是一场漫长的浩劫,与中国悠久历史上所发生过的任何一次战争相比,都有过之而无不及。降临到千百万老百姓头上的是难以名状的灾难……1940年9月30日,我家在昆明租赁的房屋正中日本轰炸机投下的一枚炸弹。我们少得可怜的一点家当几乎全部化为灰烬。万幸的是,全家人都已躲在防空洞里,免于遭难。几天之后,我带着一把铁锹回去,挖出了几本压歪了的但仍可用的书本,欣喜若狂。今天已很难了解在那种困苦岁月里,几本书的价值"这是杨振宁对中日战争的回忆。

那时的杨振宁已经完全明白了,那些东洋鬼子为何如此猖狂。中国的落后使得他们横行于世。在他的心中深深地埋下了为中国人争一口气的宏图大志。就是这股力量把杨振宁送上了诺贝尔领奖台。

当有人问他:"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得到诺贝尔奖?"杨振宁说:"中国人已经得到了诺贝尔奖,因为1957年李政道和我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都是中国籍。"

良好的家庭教育

杨振宁的母亲杨罗孟华是一位非常善良、贤慧、勤快的妇女,她是杨振宁的启蒙老师。杨振宁曾深情地回忆:"我4岁的时候,母亲开始教我认方块字,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一共教了我3000多字,现在我所认的字加起来估计也超不过那个数目的两倍。"

杨振宁的父亲1923年考取官费留学美国,曾在芝加哥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相隔22年之后,杨振宁也在这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只不过是物理学博士罢了。

杨振宁的父亲是研究数论和群论的数学家,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是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华罗庚的老师,家里经常讨论各种数学问题,这些对杨振宁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上高中时他就从父亲那里接触了群论初阶,在父亲的书架上摆满各种有关数学的书籍,有一本群论书中的美丽插图常使他着迷,引发了他的好奇心。以至于他在西南联大撰写学士论文时,用到了群论的知识。群论的无与伦比的美妙和力量,对于他日后倾心于对称原理的研究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可以说父母对他的教育奠定了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他认为自己明显的影响(如学术知识)来自父亲;而不明显的影响(如精神、气质)则来自于母亲。

好学校、好老师、好学生、好转变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有名的三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都迁到云南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教育中心。

几经转折,杨振宁以同等学历,考入西南联大。西南联大汇集了当时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十分幸运,杨振宁的授课老师都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界的风云人物。赵忠尧教授讲授大学一年级的普通物理。赵教授是国内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是最早接触正负电子对产生湮没的中国学者。二年级周培源教授讲授力学,吴有训教授讲授电磁学,他们都是当时国内著名的学者。三年级时由张文裕教授讲授原子物理学,张教授是著名近代核物理大师卢瑟福的学生。刚从英国回来不久的王竹溪教授讲授量子力学,他讲课内容新颖,解释深透,超过国外名牌大学的水平。

在西南联大对杨振宁影响最大的是吴大猷教授和王竹溪教授。吴大猷教授指导了杨振宁的大学毕业论文,引导他进入一个极其美妙的领域,这个领域的核心是对称原理。这也为日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指出了方向。

王竹溪教授是杨振宁硕士论文的指导者,在王先生的指导下,他写了一篇关于统计力学的论文。这篇论文把杨振宁引导到统计力学的领域。以后40多年中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

西南联大的教学风气是非常严谨的,老师又具有一流水平,杨振宁天资极高,又勤学好问,为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杨振宁的诺贝尔奖是在美国拿的,但基础是在中国奠定的。

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杨振宁渐渐悟出了一些物理学家独特的风格。他特别佩服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以及费米和狄拉克,他们三个人虽然国籍不同,研究领域各异,治学方法和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能从复杂而纷乱的物理现象中提出其精神,然后把这种精神通过很简单的数学方法表示出来。他们洞察物理世界的方法是单刀直入,正中要害。这种风格后来也成了杨振宁的风格。

杨振宁以为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于是他决定做费米的研究生,先从实验入手。但是他的特长并不在实验室。经过一年多的工作,杨振宁发现自己的动手能力是不行的,当时他所在的实验室有一个笑话:"凡是有爆炸的地方一定有杨振宁。"

也许,他的确并不擅长动手。还在厦门上小学时,有一天,他兴致勃勃地用泥做了一只"鸡",拿回家给父母看,父母亲看了,哈哈大笑,说:"很好!很好!是一段藕吧!"当然这只是童年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后来的事实证明,杨振宁的特长是在理论研究方面。

有一天,被誉为"氢弹之父"的泰勒教授来看杨振宁,泰勒知道杨振宁做实验不太成功,便告诉杨振宁不一定要从事实验工作,应该发挥在理论研究上的特长。

杨振宁听了泰勒的这些话,内心很矛盾,他确实想在实验工作上好好干一番。经过两天的考虑,分析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最后决定转向理论研究。在泰勒教授的指导下,杨振宁完成了《核反应》的博士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1949年与费米共同写了《介子是基本粒子吗?》这篇文章,它是后来著名的坂田模型的基础。这时杨振宁已经走到了理论物理的前沿,等待他的是伟大的突破。

拳拳爱国心、殷殷爱才意

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第一个举动就是给当时远在加拿大的昔日老师吴大猷教授发函:"我一直想感谢您,也许今天把这个消息告诉您是最好的时机……"

杨振宁对老师的深情厚意表达了他不忘老师精心培养和引路之恩,更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宏扬。无论走到哪里,他的中国心是不变的。

1964年春,由于各种原因,杨振宁入了美国籍。那时他已经在美国生活了19年,然而决定申请入美国籍并不容易;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成长起来的杨振宁做这样的决定尤其不容易。一方面,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根本就没有长期离开中国移居他国的观念,移居别国曾一度被认为是彻底的背叛;另一方面,中国有过辉煌灿烂的文化,她近100年来所蒙受的屈辱和剥削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中都留下了极深的烙印,任何一个中国人都难以忘却这100多年的历史。杨振宁的父亲直到临终前还对杨振宁放弃故国的国籍不满意,在心底的一角始终不能宽恕他。

其实杨振宁从未释怀拳拳爱国心,他不仅在中美相互对峙的几十年里,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中华民族的一切,并且在1971年7月20日,成为第一个访问中国的知名美籍学者。他先后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各界人士进行了会谈,他为祖国的科技、教育、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外科技和文化的交流做了大量工作。

他关心国家大事,也关注一般人关心的问题。

在香港就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杨振宁在香港出外办事,搭了一位女司机的出租车,女司机50年代在北京念中学,后来移居香港,因此能说一口流利的北京话。杨振宁感到格外亲切,于是他们便攀谈起来。当女司机得知杨振宁在美国任物理学教授时,便把心头上的一件难事提出来请杨振宁帮她出个主意。

原来她的儿子在复旦大学物理系上学,想出国留学。但是出国竞争激烈,儿子觉得自己没有希望通过,因此很苦恼。于是便自己联系了一个大学,但需要花七八万港币。

杨振宁想了一下,又了解了一下她儿子的情况,说:"这所大学的名字我不熟悉,肯定不是一个很好的学校。我认为复旦大学要比那所大学好,应该在复旦大学上完大学后再去美念研究生。这样吧,我给您儿子写个条吧!"车很快就到了目的地,杨振宁立即取笔写了一个条子:

"我叫杨振宁,我有两点看法:

"一、复旦大学是第一流的大学,你在复旦念的物理较美国任何大学本科念的物理,可以说只会好些,不会差些。

"二、你在复旦毕业后,许多美国大学会接受你读研究生,并提供助教位置,不管你是公费还是自费去的,因为复旦在美国是有名气的。

"我认为这是你学物理最好的道路。现在急急忙忙随便进一所大学对你一点好处也没有。"

司机接过条子,竟不敢相信站在自己面前的是世界著名的大物理学家杨振宁。其实杨振宁为了青年一代的成长又管了多少这样的"闲事"。

杨振宁学术上的成就在国际上有极高的评价,他的主要成就是:杨振宁--米耳斯规范场理论和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定律。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的项目是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定律。但是很多学者都认为杨振宁--米耳斯规范场理论是杨振宁在学术上的最高成就,是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结构之一,不少科学家认为,杨振宁的这项成果应使他再次登上诺贝尔奖台。


发布时间:2007/4/4 8:49:13  阅读次数:12120

2006 - 2024,推荐分辨率1024*768以上,推荐浏览器Chrome、Edge等现代浏览器,截止2021年12月5日的访问次数:1872万9823 站长邮箱

沪ICP备18037240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