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五节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图 7–39游乐园里的“海盗船”

节首图中“海盗船”是游乐园中常见的游乐项目,学生可以根据乘坐“海盗船”的体验简要描述乘坐过程中乘客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

 

第五节 机械能守恒定律

本节编写思路

本节由“海盗船”摆动的情境引出,在“自主活动”中经历吊桶碰鼻的实验,体验运用规律在实验中作出预测的过程。

通过动能定理推演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助一臂”中说明能量守恒在微观领域同样适用,介绍科学家追寻守恒量的故事。

然后结合章首图的频闪照片分析摆球运动过程,通过示例定量分析抛体和滑雪运动员的曲线运动,体验运用牛顿运动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问题思路的不同特点。

最后在学生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中,经历实验操作、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实验结论、交流与讨论的过程。

学习中经历的理论推演、实验和分析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和科学探究素养。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形式的能量概念先后建立起来。物理学家发现,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而且遵循能量守恒这一基本定律。图 7–39 所示的“海盗船”由低处往高处摆动时,它的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由高处向低处摆动时,它的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物理学中,把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mechanical energy

在海盗船来回摆动的过程中,如果不计空气阻力和摩擦力,就只有重力做功,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转化过程中它们的总和不变,即机械能守恒。

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什么?

图 7–40

“碰鼻”实验

如图 7–40 所示,在一个提桶内放一些重物,用绳子将它悬挂在门框下。将提桶拉离竖直位置并凑近自己的鼻子后放手,提桶将前后摆动。如果放手后站着不动,提桶在摆动过程中是否会碰到鼻子呢?请尝试一下。

此处设置“自主活动”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体验,感受吊桶摆动过程中机械能近似守恒的情境。让学生先猜想吊桶摆回来的最高位置是否会达到或超过释放位置,然后进行实验;注意保持姿势和位置。若无合适条件开展活动,也可以选用相关视频供学生观看。

第五节 机械能守恒定律

 

能量是物理学中极为重要的概念。除了机械能以外,能量还有很多科形式。能量这一概念的重大价值在于其在不同形式之间转化时的守恒性。适用于微观粒子范畴的量子力学问世后,许多传统的、重要的物理概念都得到了修正和发展,而能量守恒的观念却经受住了考验并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1930 年,物理学家泡利(W.Pauli,1900 – 1958)由于坚信能量守恒的普适性而从理论上推测出一种新的粒子——中微子的存在,这一理论预言在 1956 年被实验所证实。现代物理学认为,中微子是解开许多宇宙之谜的钥匙。追求某种守恒性往往是产生科学思想必不可少的前提。科学家常有寻找守恒量的强烈愿望,与运动相联系的守恒量长久以来一直是物理学家们寻找的目标。

此处设置“助一臂”旨在表明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能量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伴随着人类对能量守恒定律认识的发展。历史上人们曾不止一次地在新现象中发现似乎有能量消失或产生,而后来物理学家们总能找到一种科学的解释,使能量守恒定律得以保持,由此建立起来的新理论又进一步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在这个活动中,提桶与“海盗船”的摆动过程类似,涉及势能和动能的变化。这种变化源自势能与动能之间的

图7–41  蹦极运动

 

转化,而这种转化又受制于一条重要的物理学定律,如果不知道这一定律,会担心提桶把鼻子撞扁。

势能和动能之间的相互转化有时不仅涉及重力势能,还会涉及弹性势能。如图7–41所示的蹦极运动,蹦极者在重力和弹性绳拉力的作用下下坠、反弹的过程中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之间不断相互转化。

物体的机械能 E 等于其动能和势能的代数和,即

运用动能定理推演机械能守恒定律,需要强调除重力和弹力外其他外力做功为零的条件;还可以说明式(3)就是功能原理:即对质点而言,重力和弹力之外其他外力做功的代数和等于机械能的增量。

可补充介绍在地球表面附近重物的机械能守恒其实是近似的。正文中只考虑重物的动能及其变化,而地球的动能变化被忽略。详细内容见节后资料链接“地球表面重物的机械能守恒”。

可补充讨论:若物体运动过程中动能与势能都不变,能否称机械能守恒?

\[E = {E_{\rm{p}}} + {E_{\rm{k}}}\]

根据动能定理,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即

\[{W_合} = \Delta {E_{\rm{k}}}\tag{1}\label{1}\]

将重力所做的功 WG、弹力所做的功 WE 分离出来,并用 Wʹ 表示除重力和弹力以外其他力所做功的代数和,则式(1)可改写成

\[W' + {W_{\rm{G}}} + {W_{\rm{E}}} = \Delta {E_{\rm{k}}}\tag{2}\label{2}\]

根据重力、弹力做功的特点,用 ΔEp 表示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变化量的代数和,则式(2)可以改写成

\[W' - \Delta {E_{\rm{p}}} = \Delta {E_{\rm{k}}}\]

\[W' = \Delta {E_{\rm{k}}} + \Delta {E_{\rm{p}}} = \Delta E\tag{3}\label{3}\]

式中,ΔE为机械能变化量。

Wʹ = 0,则 ΔE = 0。这表明除重力和弹力以外,其他外力做功为零时,机械能变化量为零,即机械能总量不变。

以上结论表明:在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的系统内,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总量不变。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echanical energy

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其他力不做功。由于不计空气阻力,自由落体运动和抛体运动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都是守恒的。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a)

(b)

图 7–42  势能曲线

图 7–42(a)所示是质点在竖直平面内运动的轨道。以水平地面为横轴,同时将水平地面作为重力势能的零势能面,以质点的重力势能为纵轴并选取合适的标度,建立如图 7–42(b)所示的直角坐标系。这样,图(b)中与轨道轮廓相同的曲线将反映质点沿轨道运动时重力势能 Ep 的变化情况,这条曲线就称为质点的势能曲线。若忽略运动过程中质点受到的阻力,质点的机械能守恒。将质点由 A 处静止释放,其机械能恒为 E1。当质点沿轨道运动到 D 处时,质点的动能 EkD 和重力势能 EpD 如图(b)所标示。若将质点由 B 处静止释放,质点运动过程中的机械能恒为 E2,质点将无法到达图(b)中 C 处右侧的所有位置。势能曲线的起伏直接反映了质点重力势能的变化情况,当质点机械能守恒时,势能曲线还能反映质点动能变化的情况。

此处设置“拓展视野”旨在介绍能展示势能变化情况的可视化工具——势能曲线。可以视情况由学生分别描绘由 A、B 处释放的物体动能随水平位置 x 变化的图像,并结合势能曲线形象地感受机械能守恒的情境。还可以分析地图中的等高线与重力势能的关系。此内容供教师选用。

如何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章首图的频闪照片表明,小球自高处摆动至低处,位置不断降低,重力势能不断减小;小球相邻影像的间隔越来越大,表明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大,即小球的动能不断增大。反之,小球由低处摆动至高处,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

实际上小球摆动时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但小球在左右两侧的最大高度大致相等。这表明,小球从右侧摆动至左侧的过程中,阻力所做的功对摆球的影响不大。通常我们会忽略空气阻力,便可以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方便地获得小球摆动过程中任意位置高度和速率的关系。但如果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小球的运动,即便忽略空气阻力,细线对小球不断变化的拉力作用将是不可回避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将变得十分复杂。

机械能守恒定律通常用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时总量保持不变的形式来表示。

如图 7–43 所示,将质量为 m 的物体从离水平地面高为 h1A 处以速度 v1 抛出,当

图7–43  抛体运动

物体到达离地高为 h2B 处时速度为 v2。若忽略空气阻力,物体从 AB 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以地面为零势能面,则机械能守恒的表达式可以写作

\[\frac{1}{2}mv_1^2 + mg{h_1} = \frac{1}{2}mv_2^2 + mg{h_2}\]

若用 Ek0Ep0E0 分别表示物体位于初位置 A 时的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用EktEptEt分别表示物体位于末位置 B 时的动能、势能和机械能,则机械能守恒的表达式又可写作

\[{E_{{\rm{k}}0}} + {E_{{\rm{p}}0}} = {E_{{\rm{k}}t}} + {E_{{\rm{p}}t}}\]

或                                             \({E_0} = {E_t}\)

第五节 机械能守恒定律

 

图7–44  斜坡上的下滑运动

示例  如图 7–44 所示,滑雪运动员从被冰雪覆盖的斜坡顶端 A 以速度 vA = 2 m/s 滑下,到达坡底 B 时的速度为 vB = 16 m/s。运动过程中的阻力均忽略不计,g 取 10 m/s2

示例强调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思路,重在寻求两个状态的联系,对过程的分析仅用来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而并不过多涉及运动过程的细节。

(1) AB 两点间的竖直高度差 h 为多少?

(2)如果运动员由坡底以速度 vBʹ = 7 m/s 冲上坡面,它能到达的最高点高度 hʹ 为多少?

分析:由于斜坡的形状不确定,无法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运动员的加速度和速度。运动员在 AB 间运动时,只有重力对运动员做功,运动员的机械能守恒,由此可以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用 AB 两点机械能之间的关系求解。

解:(1)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因此运动员的机械能守恒。将 B 所在的水平面设为零势能面,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frac{1}{2}mv_A^2 + mg{h_1} = \frac{1}{2}mv_B^2 + 0\]

\[h = \frac{{v_B^2 - v_A^2}}{{2g}} = \frac{{{{16}^2} - {2^2}}}{{2 \times 10}}{\rm{m}} = 12.6{\rm{m}}\]

(2)运动员从坡底运动到最高点的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仍然守恒,仍以 B 所在的水平面为零势能面,则有

\[0 + mgh' = \frac{1}{2}m{v'}_B^2 + 0\]

\[h = \frac{{{v'}_B^2}}{{2g}} = \frac{{{7^2}}}{{2 \times 10}}{\rm{m}} = 2.45{\rm{m}}\]

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为:(1)确定研究对象;(2)判断机械能守恒条件是否成立;(3)选取零势能面;(4)确定始末状态的动能和势能;(5)列出相关表达式并求得结果。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物理学的重要规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关注的是两个运动状态之间的能量关系,并不过多地涉及运动过程的细节。因此,在满足机械能守恒条件时,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运动过程较为复杂的机械运动问题往往具有明显的优势。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原理与方案

在物体运动过程中,空气阻力和重力都对物体做功,当空气阻力远小于重力时,物体的机械能近似守恒。为了验证机械能近似守恒,需要测量物体在任意位置处的动能和重力势能。本实验通过测量物体的速度和高度间接测量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装置与方法

图 7–45 所示的实验装置可供选用。本装置中,光电门传感器固定在摆锤上。由于连接杆的质量远小于摆锤质量,摆动过程中,连接杆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忽略,只要测量摆锤(含光电门传感器)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即可。6块挡光片可用螺栓固定在不同位置并由板上刻度读出其对应的高度。挡光片宽度 d、摆锤的质量 m 已知。释放摆锤,光电门传感器可以分别测出摆锤经过 6 个挡光片时的速度 v 的大小。

图 7–45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

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设计实验方案,学习使用机械能守恒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提供的实验器材中,研究对象是内置光电门传感器的摆锤,6 块挡光片分别固定在不同高度,因此在摆锤运动过程中可以测量 6 个位置所对应的瞬时速度,结合摆锤质量和光电门光孔对应的高度可以得到摆锤的动能和重力势能。通过计算和作图的方法处理数据,验证结论。

实验装置,挡光片的位置是可以改变的,便于重复实验。挡光片固定后,其在底座面板上对应的高度即为光电门光孔的高度。

除了提供所需的器材外,鼓励学生结合《物理实验与活动部分必修》中的思考题,设计其他实验方案,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与数据收集

释放摆锤,记录各个挡光片所在高度和摆锤通过各个挡光片时的瞬时速度大小,填入表 7–3。

表 7–3  实验数据记录表

挡光片宽度 d =  ______m,摆锤质量 m = _____kg

挡光片

1

2

3

4

5

6

高度 h/m

 

 

 

 

 

 

速度 v/(m·s−1)

 

 

 

 

 

 

数据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选择合适的坐标系描点作图,并进行分析。

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与讨论

各组就实验数据进行交流、比较,分析实验结果的异同及其原因,探讨实验的改进方法。

第五节 机械能守恒定律
 

图 7–46

  1. 分别判断下列两组情境中,哪个过程更接近机械能守恒,并简述理由。

(1)A.足球被踢起并飞入球门的过程;

B.铅球被斜向上抛出再落地的过程。

(2)A.橡皮擦从书桌滑落到地面的过程;

B.雨滴从高空下落至地面的过程。

  1. 图 7–46 中一颗铁弹丸从离水面不高处落入水中,溅起来的几颗小水珠却可以跳得很高,简要分析这一现象。
  2. 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机械能是否守恒?
  3. 上海轨交3号线车站比轨道略高,图 7–47 所示是设计方案示意图。试从有效利用能源的角度,分析这种设计的优点?

图 7–47

  1. 将质点从高处以某一初速度斜向上抛出,不计空气阻力。判断质点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与质点的质量、初速度大小和方向、抛出时的高度是否有关,并简述理由。

地球表面重物的机械能守恒

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由牛顿运动定律推演得出,而牛顿运动定律只在惯性参照系里成立。

为了使问题简化,将地球和重物都设想为均质球体,从而均可抽象为处于球心的质点,并忽略地球的自转。

取地球 - 重物这一体系的质心为参考系。由于质心静止,此参考系为惯性系。设地球和重物的质量分别为 mm。在此参考系中,假设重物从静止自由下落的距离为 h1,重力做功 W1 = mgh1;同时重物对地球的引力也对地球做功 W2 = mgh2。引力的总功W = W1 + W2 = mgh1 + h2),其中,h2 为地球向“上”运动的距离。由动能定理,重物的动能 Ek1 = mgh1 = \(\frac{1}{2}\)mv12v1 是重物下落距离 h1 时的速度;同时,地球获得动能 Ek2 = mgh2 + \(\frac{1}{2}\)mv22v2 是地球的速度。体系总动能为 Ek = Ek1 + Ek2 = \(\frac{1}{2}\)mv12 + \(\frac{1}{2}\)mv22。由于质心静止,有 mv1 = mv2v2 = \(\frac{{m{v_1}}}{{{m_地}}}\)。Ek = \(\frac{1}{2}\)\(\left( {1 + \frac{m}{{{m_地}}}} \right)\) mv12,则

Ep1 + 0 = Ep2 +Ek                    (1)

上式即重物自由下落的机械能守恒的严格表达式。

若以地球为参考系,引力对地球不做功,重物下落的距离变为 h = h1 + h2,引力对重物做功 W = mgh,显然这是一对内力做功之和,与参考系无关。此时,获得速度 v = v1 + v2v 为重物相对地球的速度。由质心静止的条件 mv1 = mv2,得

v = \(\left( {1 + \frac{m}{{{m_地}}}} \right)\) v1

重物动能 Ek1′ = \(\frac{1}{2}\)mv2 = \(\frac{1}{2}\)m \(\left( {1 + \frac{m}{{{m_地}}}} \right)\)2 v12 =  \(\left( {1 + \frac{m}{{{m_地}}}} \right)\) Ek

由于势能只取决于体系物体间的相对位置,于是机械能守恒可表示为

Ep1 + 0 = Ep2 + Ek′ = Ep2 + Ek                   (2)

将式(1)与式(2)相比,多出一因子 \(\left( {1 + \frac{m}{{{m_地}}}} \right)\)。\({\frac{m}{{{m_地}}}}\) 的量级约为 10−24,即亿亿亿分之一(地球质量 m 约为 6×1024 kg)。

由此可见,以地球作为惯性系,所引起的误差很小。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这是由于质心系中,相比重物,地球的动能完全可以忽略;也是由于地球位移远远小于重物,引力对地球做的功远远小于对重物所做的功。

关于雨滴和橡皮擦下落机械能是否守恒的问题

虽然在实际情况中无法严格满足仅有系统内重力和弹力做功的机械能守恒条件,但是机械能守恒定律对真实的物理过程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下面就以雨滴和橡皮擦下落的比较为例,通过估算来判断实际问题是否适用机械能守恒定律。

查阅资料可知,雨滴大约由 3 000 m 高空下落,落地速度一般不超过 8 m/s;橡皮擦大约由 1 m 高的桌面滑落,实测落地速度约为 4.3 m/s。选地面为零势能面计算机械能损失百分比,知雨滴下落过程损失了超过 99% 的机械能,橡皮擦落地过程损失约 6%。由此可见,橡皮擦落地过程更接近机械能守恒。

对于橡皮擦落地这类机械能损失不足 10% 的情况,在粗略的分析中,我们可以近似认为其机械能不变,可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1.参考答案:(1)B 情境更接近机械能守恒。因为根据经验可知,铅球运动过程中所受的阻力相较其重力更小,且其飞行路程更短、做功更少,对机械能影响也更小。

(2)A 情境更接近机械能守恒。雨滴从高空下落至地面的距离远大于橡皮擦由桌面滑落到地面的路程,阻力对雨滴做的功更多,对机械能影响也更大,因此橡皮擦下落过程更接近机械能守恒。

命题意图:在真实情境中判断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更详细的讨论参见节后资料链接“关于雨滴和橡皮擦下落机械能是否守恒的问题”。

主要素养与水平:科学推理(Ⅰ);能量观念(Ⅰ)。

2.参考解答:分析此过程能量转化、转移可知,铁弹丸的重力势能一部分转移为小水珠的重力势能。因为铁弹丸质量显著大于小水珠质量,虽然小水珠的高度高于铁弹丸的最大高度,但小水珠的重力势能仍小于铁弹丸的重力势能,此现象合理。

命题意图:在真实情境中分析能量转化、转移情况并做定性判断。

主要素养与水平:模型建构(Ⅰ);科学论证(Ⅰ)。

3.参考解答: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动能和重力势能都不变,没有发生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能量转化、转移,虽然其机械能的大小保持不变,但不符合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命题意图: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主要素养与水平:能量(Ⅰ);科学论证(Ⅰ)。

4.参考解答:车站比轨道略高的设计将会在地铁进站时将地铁的一部分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存储起来有利于其减速,在地铁出站时又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有利于其加速。从能源利用的角度看,这很好地利用了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比单纯靠机械减速、加速更节能。

命题意图:在真实情境中分析能量转化、转移情况并做出评价。

主要素养与水平:模型建构(Ⅰ);科学论证(Ⅱ)。

5.参考解答: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质点飞行过程中仅受重力作用,机械能守恒。从抛出到落地的全过程有 Et = E0,则

\(\frac{1}{2}\)mvt2 + mght = \(\frac{1}{2}\)mv02 + mgh0

\(\frac{1}{2}\)vt2 + ght = \(\frac{1}{2}\)v02 + gh0

vt2 = v02 + 2g(h0ht)

故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与初速度大小、抛出时的高度有关,与质点的质量、初速度方向无关。

命题意图: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主要素养与水平:科学推理(Ⅱ);能量观念(Ⅰ)。

文件下载(已下载 188 次)

发布时间:2022/2/12 10:24:32  阅读次数:2988

2006 - 2024,推荐分辨率1024*768以上,推荐浏览器Chrome、Edge等现代浏览器,截止2021年12月5日的访问次数:1872万9823 站长邮箱

沪ICP备18037240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