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运动的描述 章末练习

科学认知

1.下列情况中,研究对象可视为质点的是

A.研究洲际导弹飞行的轨迹            B.研究地球自转的规律

C.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        D.研究人造地球卫星的姿态调整

【解答】AC

A、C选项中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等因素不影响研究的问题;而 B、D 则需要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2.一辆汽车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加速度 a 与速度 v 同向。在加速度逐渐减小到 0 的过程中,汽车的速度 v、位移 s 的变化情况是

A.v逐渐减小,当 = 0 时最小        B.v 逐渐增大,当 a = 0 时 v 最大

C.s逐渐增大,当 = 0 时 s 最大      D.s逐渐减小,当 a=0 时 s 最小

【解答】在此过程中,由于加速度 a 一直与速度 v 同向,汽车做加速运动,速度一直增大,直到加速度为0时,速度达到最大值,且位移一直增大。所以,对于此过程,在加速度为 0 时,位移也最大。

3.某同学向正东走了 300 m,接着向正南走了 400 m。求他发生的位移。(取sin53°=0.8)

【解答】位移的大小

x=\(\sqrt {{{300}^2}{\rm{ + 4}}{{00}^2}} \)=500 m

设位移方向为为东偏南α角,

sinα=\(\frac{4}{5}\),α≈53°

所以位移的方向为东偏南53°。

4.如图所示,一摩天轮的半径为R,轮缘上的座舱随轮转动。若转动一周,求:

第4题
第4题

(1)座舱的位移和路程;

(2)转动过程中,座舱的最大位移和最大路程。

【解答】(1)座舱的位移为0,路程为2πR

(2)转动过程中,座舱的最大位移为2R,最大路程为2πR

5.某同学和父母周末自驾旅游,他们计划以50 km/h的平均速率行驶到达目的地。若在实际行驶中,行驶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率为40 km/h,那么在后一半路程中,汽车需要以多大的平均速率行驶才能按时到达目的地?这样做合理吗?请作出解释。

【解答】汽车将以66.7 km/h的平均速率行驶才能按时到达目的地。在全程的平均速率一定时,前半段的平均速率越小,后半段的平均速率就会越大。若后半段的平均速率符合公路的限速要求是合理的,反之,不合理。

6.某同学乘高速列车外出。11:00时他观察到车厢屏幕显示的速度大小为110 km/h,过了一会儿,他再次观察屏幕,显示的信息如图所示。请据此估算列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加速度大小。

第6题
第6题

【解答】0.002 m/s2

7.如图所示,有甲、乙、丙三架观光电梯,甲中乘客看到高楼在向下运动,乙中乘客看到甲在向下运动,丙中乘客看到甲、乙都在向上运动。甲、乙、丙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第7题
第7题

A.甲向上运动,乙向下运动,丙不动

B.甲向上运动,乙向上运动,丙不动

C.甲向上运动,乙向上运动,丙向下运动

D.甲、乙、丙都向上运动,且丙比甲、乙都慢

【解答】BCD

甲中乘客看一高楼在向下运动,说明甲一定向上运动;乙中乘客看甲在向下运动,说明乙也向上运动,且其速度比甲快,A错误;若丙不动,会看到甲、乙都向上运动,B正确;若丙向下,也会看到甲、乙向上运动,C正确,若丙也向上,速度小于甲、乙的速度,也会看到甲、乙向上运动,D正确。

8.某著名短跑运动员百米赛跑的时间与位移信息如图所示。请根据图中数据,分析运动员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如何变化。若要更仔细地了解运动员的运动快慢情况,你认为该获取哪些信息如何获取这些信息?

第8题
第8题

【解答】该运动员在0~20 m、20 m~40 m、40m~60 m、60 m~80 m、80 m~100 m段所用时间分别为2.89 s、1.95 s、1.47 s、1.61 s、1.66 s,每段的平均速度分别为6.92 m/s、10.26 m/s、13.61 m/s、12.42 m/s、12.09 m/s,从中可以看出其运动速度先增大,然后有所减小。如果要更仔细地了解运动员运动快慢的变化情况,需要了解其在更多不同位置(或者不同时刻)的瞬时速度大小,可以通过测速仪测量更多位置的瞬时速度。

9.某同学在教室过道上来回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原点在过道的一端。

第9题
第9题

(1)请描述该同学的运动情况,注意与图像对应。

(2)他在哪个时段位移为6 m?从开始至刚运动到距原点12 m处用时多少?

(3)他在30、50 s之间的平均速度为多大?

【解答】(1)该同学在0~7.5 s内做速度为0.8 m/s的匀速直线运动;在7.5~20 s内静止在6 m处;在20~25 s内做速度为1.2 m/s的匀速直线运动;在25~30 s内静止在12 m处;在30~35 s内反向做速度为2 m/s的匀速直线运动;在35~40 s内静止在2 m处;在40~42.5 s内做速度为1.6 m/s的匀速直线运动;在42.5~45 s内静止在6 m处;在45~50 s又反向做速度为1.2 m/s的匀速直线运动。

(2)在7.5~20 s和42.5~45 s2个时间段位于6 m处;刚到12 m位置时用了25 s。

(3)由平均速度公式,可得30~50 s这段时间平均速度\(\bar v\)=\(\frac{s}{t}\)=\(\frac{{12{\rm{m}}}}{{20{\rm{s}}}}\)=0.6 m/s。

科学辨析

10.超速行驶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在高速公路的有些路段会进行区间测速,有些位置则进行固定位置测速。

(1)判断这两种测速方式是测量瞬时速率还是平均速率,并比较这两种测速方式对整治超速行驶违法行为的优劣。

(2)测量汽车的瞬时速率有哪些方法?测量原理有何共同之处?

【解答】(1)区间测速是测量平均速率,其优点是通过测量车辆在某路段内的平均速率,可一定程度上整治车辆在该路段内的违法超速行为,但缺点是不能对车辆在该区间内某处的速度进行测量,这样可能造成车辆尽管在某区间内的速度在合理范围,但其在某时段内的超速行驶不能监测。

固定位置测速是测量瞬时速率,其优点是通过对一些特殊位置过往车辆的速率进行监控,整治可能出现的超速行为,缺点是不能监测未安装测速装置路段可能出现的超速装行为。

(2)测量汽车的瞬时速度主要有雷达测速、激光测速、地感线圈测速、卫星测速等,测量原理的共同点是,通过测量汽车在极短时间内的位移,测量该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作为测量时的瞬时速度。

【习题目标】

理解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能将其与高速公路的测速问题相联系并作出初步解释,培育与速度有关的运动观念。能对高速公路测速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获得结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推理能力。知道物理学与技术和社会存在相互联系,建立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物理观念”“科学思维”以及“科学态度与责任”方面的核心素养。

【情境素材】

习题以高速公路测速与整治超速行驶的违法行为为情境载体,以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的测量为线索,创设了真实、有意义的情境。该情境的公路测速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但对区间测速、固定位置测速以及测量装置和具体测量方法比较陌生,需要学生结合试题信息、教材中相关信息及查阅的资料,自主调用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问题任务】

第(1)问要正确理解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结合试题给出的信息从两种测论方式进行判断。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初步认识到物理学与社会存在相互联系、存在道德与规范问题,能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

第(2)问结合瞬时速率的理解,结合相关测量方法,分析比较找到测量瞬时速率共同之处。提升学生分析综合、推理能力。

【易错分析】

对平均速度、平均速率、瞬时速度及瞬时速率等概念认识不够深刻,不能将瞬时速率的测量原理与具体的测量方法相联系,从而导致错误。

【学科思维】

平均速率的测量可通过测量一段时间t内的路程s,根据公式v=\(\frac{s}{t}\)计算。瞬时速率可测量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作为该时刻的瞬时速率。

【变式题例】

如图所示(缺图),一小球在大碗里向下滚动。有人认为:由于斜面的坡度越小,球滚得越慢,所以碗中的球在上边陡处滚得快,下边缓处滚得慢。认为该看法正确吗?请应用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说明理由。

解答:不正确。该看法混淆了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球从不同坡度的斜面上释放后向下做加速运动,坡度越小,球运动的加速度越小,经相等时间后球运动的速度也越小。小球在瓷碗里向下滚动做加速运动,在上边陡处其加速度较大,在下边缓处加速度较小,即是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虽然加速度减小,但速度是越来越大,因此小球在瓷碗里向下滚动是越来越快。

科技交流

11.有些动物的耐力很好,能够长时间高速奔跑;有些动物的爆发力很强,在加速奔跑时加速度很大。收集资料,针对上述两种特性各找出两个例子,写一篇科技论文,分析这些特性对动物有什么帮助。

【提示】耐力好的动物有鸵鸟、野兔等,跑得快、耐力好是为了避免被捕食者捉到;加速奔跑时加速度大的动物有猎豹、虎等,动物的爆发力很强,在起跑后加速度大,就能在短时间内速度增加到很大,有利于捕食猎物。

文件下载(已下载 47 次)

发布时间:2021/5/9 21:55:53  阅读次数:1646

2006 - 2024,推荐分辨率1024*768以上,推荐浏览器Chrome、Edge等现代浏览器,截止2021年12月5日的访问次数:1872万9823 站长邮箱

沪ICP备18037240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