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堂观察方法

思来氏™

(一) 理论依据与观察技术

课堂观察作为对教师、学生、课堂以及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肇始于西方科学主义思潮,是指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1950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尔思(R.F.Bales)提出了"互动过程分析理论”并开发了一套编码体系用语人际互动行为编码,以此作为课堂观察研究框架,自此开始了系统的课堂观察量化研究。1960年美国学者弗兰德(Ned Flanders)提出了基于课堂中师生语言互动,分析、改进教学行为的互动分析系统FIAS(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引入了课堂互动行为的编码系统、观察和记录编码的标准,以及用于显示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的矩阵表格。

目前用于课堂观察研究与实践的工具主要分为现场观察与非现场观察两种:

现场的课堂观察技术要求观察者置身于观察情境中,包括座位表技术、广角镜技术和班级社会网技术。

非现场的课堂观察技术主要运用录音录像和照片等载体记录课堂信息,观察者不一定出现在现场,可在课后通过观看录像进行研究,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于TIMSS和LPS两大国际课堂教学录像研究项目中。

*注

(1)本次市八中学项目研究中,将同时采用这两种观察技术。通过现场观察技术来采集课堂中的鲜活案例、频繁现象以及异常课堂事件。通过非现场的课堂观察技术来解构课堂细节与学生个体行为,并将其数据化与可视化。

(2)本次非现场的课堂观察技术所采用维度与指标参考自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下“有效教学加强合作计划”(Empowering Effective Teacher Project)的部分研究以及来自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长达20年的关于“Effictive Teacher-Child Interactions”的研究成果——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

(二)指标维度与观察工具

1.指标纬度

维度一:课堂浸润度

课堂浸润度,即指学生投入在当前课堂环节中的程度。它分为课堂整体的浸润度以及学生个体的浸润度,包含以下5个指标:

表2.1课堂浸润度指标
主要观察指标 指标说明 典型行为
主动参与 发起一项互动 主动举手;提出问题;组织讨论;主动参与课堂演示。
被动参与 回应一项互动 未举手而被叫回答问题;应和他人观点;跟随组织安排;围观他人(讨论/操作)
强跟随 倾听教师讲授,且有表情、语言、肢体动作等回应 典型行为:集体回答教师提问;点头;笑;记录笔记。
弱跟随 倾听教师讲授,但无其他明显回应 典型行为:注视教师;看PPT;看材料;完成随堂练习
走神 发生与课堂当前环节无关的行为 发生与课堂当前环节无关的行为

*注:需特别说明的是,以上五个指标都是行为表现指标,仅仅用来统计分析学生当前发生的某种行为。事实上,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学生课堂的行为也仅仅只是表面上的表象的行为。以“走神”为例,无论是在现场观察还是非现场观察中都很难判别诸如“当学生看着别处时,他是在想别的事情还是继续听着课堂”此类问题。而对于观察者来说,只要当学生发生与当前课堂环节不符的行为时,即定义其为“走神”,比如,教师在黑板讲解一道题目,而某位学生埋头做其他的习题。

虽然学生的行为并不一定能代表学生当时真实的状态,但其作为一种客观数据的留存是非常有意义与价值的。而把学生的行为数据与学生成绩、课堂环节、教师行为等其他数据综合起来分析,往往也能够较为准确的分析出个体学生的个性特质、学习方式偏好等信息,同时也能分析出学生、课堂、教师的三方互动效果与相互的影响。况且,课堂浸润度对于教师自身的影响是较大的,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能有一个高的浸润度,希望学生能够投入在课堂环节中并与自己积极互动。教师也可适当根据课堂浸润度值来反观自己课堂环节的安排与效果,可尝试提升自身的课堂浸润度,同时能极大提升自身的教学信心。

维度二:课堂环节

课堂环节,即在教师授课状态下由教师安排或自发形成的课堂当前的任务环节。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课堂环节也分为较多不同种类。本次采用的维度指标来自于Classroom Assessmennt Scoring System下较为普适性的课堂环节指标。主要包含以下指标:

表2.2课堂环节维度指标
主要环节指标 指标说明 典型行为
讲授环节 由教师主导,向学生传递知识或信息的环节 知识讲授、播放录音等。
问答环节 师生集体或个体的互动,一般以提问与回答为主。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等行为,也包含跟读,朗读等由教师发起的行为。
小组活动&分组讨论环节 通常为在教师安排下,学生自行进行的讨论、小组活动、表演等环节。 自由讨论、分组实验、学生表演等。
阅读&思考环节 学生自行进行阅读或思考的课堂环节,通常为比较安静的状态。 课堂快速阅读、任务思考等。
习题环节 学生自行做习题的环节。 随堂练习、随堂测验等。
媒体播放&展示环节 教师主导,用于后续教学的视频播放或物品展示环节。 视频播放、模型展示等。
无效环节 不在课堂内容中或学生处于空闲状态的环节。 纪律管理、设备操作、长时间独自板书等。

*注:为更好的分析课堂环节与学生行为间的对应关系,本次特增加环节备注说明,简要部分记录环节中具体事项。

需特别说明几项易混淆的课堂环节:

2.观察工具

本次课堂观察使用的实时观察工具来自思来氏TM的“课堂观察工具”:

图2.1
图2.1课堂观察工具

针对目前多数学校课堂观察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观察指标较分散,纸笔工具多限于纸笔记录,观察数据果主观且数据有限等一系列问题,课堂观察工具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优势:

Ⅰ. 工具操作便捷:人性化的移动端工具,适合用于日常教研

Ⅱ. 数据实时汇总:实现多台工具数据实时汇总与上传,能快速整合所有观察者评价

Ⅲ. 数据长期留存:能良好储存数据在后台中,便于长期研究与分析

图2.2
图2.2 课堂浸润度界面

(三)抽样概况

鉴于男生班课堂观察对象均仅为男生,故仅基于男生班的课堂观察内容难免有失偏颇。因此,在本次课堂观察中,将加入一普通班,即男女混合班作为参照对象,并比较普通班与男生班的异同。

1. 班级抽样方案

表2.3 个案抽样示例图
班级 性质 选择情况
高二(1)班 普通班 /
高二(2)班 普通班
高二(3)班 普通班 /
高二(4)班 普通班 /
高二(5)班 普通班 /
高二(6)班 普通班 /
高二(7)班 男生班
高二(8)班 男生班 /

:表中“○”表示该班级为被观察班级,“/”表示该班级为非观察班级。

如表2.3所示,本次研究共选取了两个班级作为抽样的观察对象,分别为高二(2)班与高二(7)班,其中高二(2)班为普通班(男生14人,女生22人);高二(7)班为男生班(男生32人,女生0人)。在本报告中,将主要以这两个班级为对象探索男生特质。

2. 课程抽样方案

表2.4 个案抽样示例图
课程 课程性质 班级 课程时间 授课内容
英语 文科 高二(2)班 7:45-8:25 Advertisement
高二(7)班 8:40-9:20 Advertisement
数学 理科 高二(2)班 10:25-11:05 空间向量(习题课)
高二(7)班 10:25-11:05 空间向量(习题课)

如表2.4所示,本次研究主要选取了英语课和数学课作为主要观察课程。

原因如下:

3. 个案抽样方案

图2.3
图2.3 个案抽样示例图(图中蓝色小人表示被抽样观察的男生,图中红色小人表示被抽样观察的女生)

如图2.3所示,男生班共抽样6名学生作为观察对象;普通班共抽样9名学生作为观察对象(男生4名,女生5名)。考虑到教师通常以在讲台前授课为主,座位前后排的因素对学生实际的上课效果可能存在一定影响。因此在实际抽样中将座位划分为前排(第1、2排)、中排(第3、4排)、后排(第5、6排),并将抽样名额平均分配到三排中去,如,若抽样6名学生,则前、中、后排各选取2名学生,以进一步减少额外变量对研究结果可靠性的影响。

上述示例图仅供参考,并非实际抽样对象,请勿按照班级座位表对号入座。实际抽样情况因考虑到学生个人隐私情况故在报告中将不会公开。

(四)研究流程


发布时间:2014/2/12 10:40:28  阅读次数:4404

2006 - 2024,推荐分辨率1024*768以上,推荐浏览器Chrome、Edge等现代浏览器,截止2021年12月5日的访问次数:1872万9823 站长邮箱

沪ICP备18037240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号